走進云果交易網
專注從事水果類銷售

掃描下方二維碼,立即獲取更多產品信息
走進云果交易網
專注從事水果類銷售
掃描下方二維碼,立即獲取更多產品信息
18985962367
石榴原生于古代波斯及其周邊地區,中國史籍中又有“安石榴”“若榴”等名稱。有學者認為,“石榴”“安石榴”的得名源自其引種地域,“安石榴”中的“安石”指“安石國”,因而“安石榴”意為“安石國的榴”,簡稱“安石榴”,省去“安”字,即為“石榴”。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述:“博物志云,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,故名安石榴?!庇纱?,石榴從西域安石國引入,逐漸成為一種普遍認識。實際上,這種觀點并非,唐……
石榴原生于古代波斯及其周邊地區,中國史籍中又有“安石榴”“若榴”等名稱。有學者認為,“石榴”“安石榴”的得名源自其引種地域,“安石榴”中的“安石”指“安石國”,因而“安石榴”意為“安石國的榴”,簡稱“安石榴”,省去“安”字,即為“石榴”。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述:“博物志云,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,故名安石榴。”由此,石榴從西域安石國引入,逐漸成為一種普遍認識。實際上,這種觀點并非,唐代詩人元稹即有詩曰:“何年安石國,貢榴花。”該觀點代表了隋唐以后時人的普遍認識。
然而,在我國歷代典籍中,西域并無“安石國”的記載。南北朝以后,西域地區有安國、石國見于記載?!侗笔?middot;西域傳》:“安國,漢時安息國也”,“石國,居于藥殺水。”因此,又有觀點主張將“安石國”再分為“安國”與“石國”。如此,“安石榴”意為“安國與石國的榴”。但是,安、石兩國在南北朝時期才見于史籍,而“安石榴”之名在東漢即已出現。建安十年(205年),高誘在注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中“半夏生,木堇榮”兩句時曰:“木堇朝榮暮落,樹高五六尺,其葉與安石榴相似。”
西方學者多認為,“石榴”得名與中國史籍記載的安息王朝有密切關系。夏德(Hirth)等人認為,“安息”即是名為“Arsak”的帕提亞王朝。中國古音中沒有“r”,每遇到外語中的“r”,中國古籍中常以“n”的結尾字音譯,“Ar”便音譯為“安(An)”;而“sak”音值即對譯為古漢語“息”字的發音。因此,帕提亞“Arsak”在漢語中音譯為“安息”。
勞費爾(Berthold Laufer)指出,“中國人從住在帕提亞以外的伊朗人中把‘榴’字(‘riu’,‘ru’)整個采取了來,而那些伊朗人是從帕提亞地區得到此樹或灌木的,所以稱它為‘帕提亞石榴’”。帕提亞音譯為“安息”,“帕提亞石榴”即可譯為“安息石榴”。高本漢(Karlgren)認為,上古漢語的“息”字發音與“石”字發音互通。因而,“安息石榴”可省稱為“安石榴”,又簡稱為“石榴”。
對于“石榴”“安石榴”的釋名,筆者以為還有待商榷。首先,學人對于石榴名稱的探討,均是從學角度由“安石”的發音而聯系安國、石國或安石國、安息國所作出的推斷。這雖具備一定的學理,但忽視了作為漢語名詞的“安石榴” “石榴”可能自有中國文化的賦名背景及過程。因此,不宜做簡單的音譯理解。
其次,勞費爾除了明確漢字“榴”的發音源自古伊朗語“riu”“ru”之外,更間接表達了漢語中“安石榴”“石榴”之名均源自古伊朗語。既然古伊朗語中石榴的名稱為“riu”“ru”,為何要再增加“石”字出現“帕提亞石榴”的稱謂,而不是稱為“帕提亞榴”更為直接?勞費爾此舉有刻意將“石”字加入“帕提亞榴”中的傾向,以完整對應漢語“石榴”名稱的解釋環節。
再進一步,按以上西方學者觀點,“帕提亞石榴”當譯為“安息石榴”。在漢語中既然“息”與“石”可互通,為何“安息石榴”不直接簡稱“安息榴”而稱“安石榴”?隋唐時期由伊朗輸入我國的香料便命名為“安息香”。安息作為兩漢時期的西域大國,在《史記》《漢書》中都明確稱之為“安息”,又何須用“安石榴”以為石榴之名?
“安石榴”“石榴”的賦名過程雖有古伊朗文化背景,但核心的理解與賦名過程當源自中國。石榴在漢代傳入中國時,國人據其發音“riu”“ru”,音譯為漢字“留”。“留”與當時的“劉”字相通,容易造成混亂,如鄭樵在《爾雅注》中即言,“劉,劉杙,石榴也”。
為了區別二物,古人在“留”前增加了“若”或“石”字稱為“若留”或“石留”。東漢蔡邕《翠鳥詩》中有“庭陬有若留,綠葉含丹榮”之句。這是“若留”早見于文獻記載。“若”指傳說中的“若木”,若木又常與扶桑并舉,形容石榴花色赤紅。西晉張協《安石榴賦》描述安石榴“晞絳采于扶桑,接朱光于若木”。
“石留”早見于三國史籍記載。唐代李善為張衡《南都賦》“梬棗若榴,穰橙鄧橘”之句作注時,引三國張揖的《廣雅》言,“《廣雅》曰,石留,若榴也”。東漢和帝時(88—106),李尤《德陽殿賦》中有“德陽之北,斯曰濯龍。葡萄安石,蔓延蒙籠”之句,顯示“安石(留)”之名已出現。“安石(留)”之名當源自“安息石留”,是為體現石榴的產地或命名石榴中的佳品而出現的,這也意味著東漢中葉“石留”之名已形成。
為什么要用“石”來形容“留”呢?因為“石”字能準確體現出石榴的生長環境的多石特征。勞費爾列舉了伊朗各地的石榴原產地說:“多石的山地是石榴長的特別茂盛的地方。”《齊民要術》中記載石榴的種植要點:“置枯骨、礓石于枝間,下土筑之……既生,又以骨石布其根下,則科圓滋茂可愛。”“石”與“息”發音互通,故而在“安息石留(榴)”稱謂中,取“石”省“息”,成為“安石留(榴)”。古代安息人入華時,多以“安”作為姓氏,故而保留“安”字表示石榴的來源地。
“榴”字創制于何時?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中尚未收錄“榴”字,但在張衡的《南都賦》中出現了“榴”字。根據張震澤考證,《南都賦》創作時間約在漢順帝時期(126—144)。因而,大致在漢順帝時期,國人創制“榴”字,以“木”首明確石榴所屬,使表意更加清晰。在此之后,“若榴”“安石榴”“石榴”之名形成。
“榴”字創立后,與“留”字可通用?!洞澍B詩》中的“若留”,《藝文類聚》中用“留”,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》則作“榴”。魏晉以后,“安石榴”“石榴”的寫法逐漸占據主流。此后,“石榴”逐漸取代“安石榴”成為定名,究其原因或許也是“石榴”稱謂能準確形容出其生長環境。
石榴在中國的賦名經歷了“留”—“若留”“石留”“安息石留”—“安石留”—“安石榴”—“石榴”的演變過程。此外,魏晉之后,石榴又有“丹若”“金罌”等別稱,它們同樣產生于中華文化發展進程中??傊?,石榴的名稱源自中華文化,是伴隨著古代中國對外來物種的不斷認知而逐漸調適形成的。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
石榴原生于古代波斯及其周邊地區,中國史籍中又有“安石榴”“若榴”等名稱。有學者認為,“石榴”“安石榴”的得名源自其引種地域,“安石榴”中的“安石”指“安石國”,因而“安石榴”意為“安石國的榴”,簡稱“安石榴”,省去“安”字,即為“石榴”。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述:“博物志云,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,故名安石榴?!庇纱?,石榴從西域安石國引入,逐漸成為一種普遍認識。實際上,這種觀點并非,唐……
石榴原生于古代波斯及其周邊地區,中國史籍中又有“安石榴”“若榴”等名稱。有學者認為,“石榴”“安石榴”的得名源自其引種地域,“安石榴”中的“安石”指“安石國”,因而“安石榴”意為“安石國的榴”,簡稱“安石榴”,省去“安”字,即為“石榴”。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述:“博物志云,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,故名安石榴。”由此,石榴從西域安石國引入,逐漸成為一種普遍認識。實際上,這種觀點并非,唐代詩人元稹即有詩曰:“何年安石國,貢榴花。”該觀點代表了隋唐以后時人的普遍認識。
然而,在我國歷代典籍中,西域并無“安石國”的記載。南北朝以后,西域地區有安國、石國見于記載?!侗笔?middot;西域傳》:“安國,漢時安息國也”,“石國,居于藥殺水。”因此,又有觀點主張將“安石國”再分為“安國”與“石國”。如此,“安石榴”意為“安國與石國的榴”。但是,安、石兩國在南北朝時期才見于史籍,而“安石榴”之名在東漢即已出現。建安十年(205年),高誘在注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中“半夏生,木堇榮”兩句時曰:“木堇朝榮暮落,樹高五六尺,其葉與安石榴相似。”
西方學者多認為,“石榴”得名與中國史籍記載的安息王朝有密切關系。夏德(Hirth)等人認為,“安息”即是名為“Arsak”的帕提亞王朝。中國古音中沒有“r”,每遇到外語中的“r”,中國古籍中常以“n”的結尾字音譯,“Ar”便音譯為“安(An)”;而“sak”音值即對譯為古漢語“息”字的發音。因此,帕提亞“Arsak”在漢語中音譯為“安息”。
勞費爾(Berthold Laufer)指出,“中國人從住在帕提亞以外的伊朗人中把‘榴’字(‘riu’,‘ru’)整個采取了來,而那些伊朗人是從帕提亞地區得到此樹或灌木的,所以稱它為‘帕提亞石榴’”。帕提亞音譯為“安息”,“帕提亞石榴”即可譯為“安息石榴”。高本漢(Karlgren)認為,上古漢語的“息”字發音與“石”字發音互通。因而,“安息石榴”可省稱為“安石榴”,又簡稱為“石榴”。
對于“石榴”“安石榴”的釋名,筆者以為還有待商榷。首先,學人對于石榴名稱的探討,均是從學角度由“安石”的發音而聯系安國、石國或安石國、安息國所作出的推斷。這雖具備一定的學理,但忽視了作為漢語名詞的“安石榴” “石榴”可能自有中國文化的賦名背景及過程。因此,不宜做簡單的音譯理解。
其次,勞費爾除了明確漢字“榴”的發音源自古伊朗語“riu”“ru”之外,更間接表達了漢語中“安石榴”“石榴”之名均源自古伊朗語。既然古伊朗語中石榴的名稱為“riu”“ru”,為何要再增加“石”字出現“帕提亞石榴”的稱謂,而不是稱為“帕提亞榴”更為直接?勞費爾此舉有刻意將“石”字加入“帕提亞榴”中的傾向,以完整對應漢語“石榴”名稱的解釋環節。
再進一步,按以上西方學者觀點,“帕提亞石榴”當譯為“安息石榴”。在漢語中既然“息”與“石”可互通,為何“安息石榴”不直接簡稱“安息榴”而稱“安石榴”?隋唐時期由伊朗輸入我國的香料便命名為“安息香”。安息作為兩漢時期的西域大國,在《史記》《漢書》中都明確稱之為“安息”,又何須用“安石榴”以為石榴之名?
“安石榴”“石榴”的賦名過程雖有古伊朗文化背景,但核心的理解與賦名過程當源自中國。石榴在漢代傳入中國時,國人據其發音“riu”“ru”,音譯為漢字“留”。“留”與當時的“劉”字相通,容易造成混亂,如鄭樵在《爾雅注》中即言,“劉,劉杙,石榴也”。
為了區別二物,古人在“留”前增加了“若”或“石”字稱為“若留”或“石留”。東漢蔡邕《翠鳥詩》中有“庭陬有若留,綠葉含丹榮”之句。這是“若留”早見于文獻記載。“若”指傳說中的“若木”,若木又常與扶桑并舉,形容石榴花色赤紅。西晉張協《安石榴賦》描述安石榴“晞絳采于扶桑,接朱光于若木”。
“石留”早見于三國史籍記載。唐代李善為張衡《南都賦》“梬棗若榴,穰橙鄧橘”之句作注時,引三國張揖的《廣雅》言,“《廣雅》曰,石留,若榴也”。東漢和帝時(88—106),李尤《德陽殿賦》中有“德陽之北,斯曰濯龍。葡萄安石,蔓延蒙籠”之句,顯示“安石(留)”之名已出現。“安石(留)”之名當源自“安息石留”,是為體現石榴的產地或命名石榴中的佳品而出現的,這也意味著東漢中葉“石留”之名已形成。
為什么要用“石”來形容“留”呢?因為“石”字能準確體現出石榴的生長環境的多石特征。勞費爾列舉了伊朗各地的石榴原產地說:“多石的山地是石榴長的特別茂盛的地方。”《齊民要術》中記載石榴的種植要點:“置枯骨、礓石于枝間,下土筑之……既生,又以骨石布其根下,則科圓滋茂可愛。”“石”與“息”發音互通,故而在“安息石留(榴)”稱謂中,取“石”省“息”,成為“安石留(榴)”。古代安息人入華時,多以“安”作為姓氏,故而保留“安”字表示石榴的來源地。
“榴”字創制于何時?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中尚未收錄“榴”字,但在張衡的《南都賦》中出現了“榴”字。根據張震澤考證,《南都賦》創作時間約在漢順帝時期(126—144)。因而,大致在漢順帝時期,國人創制“榴”字,以“木”首明確石榴所屬,使表意更加清晰。在此之后,“若榴”“安石榴”“石榴”之名形成。
“榴”字創立后,與“留”字可通用?!洞澍B詩》中的“若留”,《藝文類聚》中用“留”,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》則作“榴”。魏晉以后,“安石榴”“石榴”的寫法逐漸占據主流。此后,“石榴”逐漸取代“安石榴”成為定名,究其原因或許也是“石榴”稱謂能準確形容出其生長環境。
石榴在中國的賦名經歷了“留”—“若留”“石留”“安息石留”—“安石留”—“安石榴”—“石榴”的演變過程。此外,魏晉之后,石榴又有“丹若”“金罌”等別稱,它們同樣產生于中華文化發展進程中??傊?,石榴的名稱源自中華文化,是伴隨著古代中國對外來物種的不斷認知而逐漸調適形成的。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